索引号 | 53040020251616346 | 文     号 |   |
来   源 | 玉溪网 | 公开日期 | 2025-08-08 |
通海高台亮相国际舞台 百年非遗焕发时代光彩
□ 通讯员 王露 朱婉容
8月2日至10日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通海高台首次登上世界艺术盛会之一的英国爱丁堡艺穗节舞台。这项以孩童扮演神话人物立于高台巡游为核心的民俗仪式,通过“非遗+数字艺术+未来叙事”的创新融合,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。
四百年传承:
从乡土仪式到文化瑰宝
四百年通海高台的传承与发展,离不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孙馨的坚守。数十年来,公孙馨深耕高台艺术的全链条实践,从人物造型设计、道具搭建到表演身段训练,将戏曲美学、历史神话与乡土工艺融入每层高台,使其成为“活的叙事结构”。
在公孙馨的带动下,本地手艺人与青年志愿者形成“代际共创”传统,让这项古老民俗在代际传承中保持活力。
数字赋能:
科技激活非遗记忆
2025年初,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公益展《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——高台之上》,率先开启了通海高台的数字化探索,通过老照片、面塑、纪录片等传统形式,结合AI视频和多屏影像,系统呈现高台的历史演变。
其中,以1993年至2014年间的高台老照片为素材创作的AI作品《通海高台·电子往生1993—2014》,通过AI技术修复并动态重构了七组经典高台场景,构建出“非线性记忆剧场”。这一尝试不仅实现了传统民俗的数字化保存,更以全新视觉形式激活了公众对历史场景的感知。
登陆国际舞台:
VR重构非遗未来图景
此次亮相爱丁堡艺穗节的通海高台作品,包括《通海高台·电子往生1993—2014》和VR交互作品《通海高台2066》,以未来视角重构传统仪式,观众可选择“人”“神”“机器”三种身份进入虚拟空间,体验机器人与神祇共舞的未来版高台游神。
作品中,3D数字时装设计师团队将戏曲脸谱、赛博美学融入虚拟服饰,让观众在VR中化身“孙悟空”“白骨精”等角色,通过沉浸式交互打破传统非遗的观看隔阂。展览现场,全球策展人、评论家纷纷驻足体验,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完成跨越中西、古今的文化对话。
活态传承新范式:
从“保护”到“再生”
通海高台的“出海”并非偶然,它打破了非遗“停留在档案与展柜”的刻板印象,通过年轻人主导的AI修复、VR创作、数字设计等方式,让传统文化成为可参与、可创作、可传播的“活态资源”。正如展览所传递的,非遗“火”出圈的核心,在于用当代语言讲好本土故事,让传统文化在与科技、艺术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力。
此次通海高台在英国爱丁堡的亮相,不仅让这座小城成为“用科技讲述神话、用影像构建仪式”的文化表达者,更为全球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“非遗+科技”的中国样本。
相关阅读: